2023-09-05 潮美中国 575
3月21日,东方青梅酒品牌梅见联合国风乐团二十四伎乐共创新编《梅花三弄》,并通过古乐新生文化传承的形式再现李清照与赵明诚以乐会友、以梅寄情、以酒承欢的故事。“春风解意,见梅如晤”,梅见特邀AI宣推官甄如意,入画赴梅见梅花宴,感受宋代独有的风雅文化。
甄如意是首位国潮文化新青年数字人,热衷参与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活动,与知己携手同行,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。
国人骨子里的梅花情怀
梅,是只有中国人才懂的浪漫。
从古至今,梅花就植根于中国文化的血脉之中,成为国人比德畅神的对象。东晋时期,更是以笛或萧来演奏《梅花三弄》,借物抒怀,感雅士之交。
如果说,牡丹是唐人的情有独钟,那么梅花,便是宋人的一往情深。梅见将宋人与梅的故事具象为一个人物——李清照,二十四伎乐运用四种古乐器重新改编,当琴音响起,李清照和赵明诚的爱情故事便徐徐展开。
李清照回忆早年与赵明诚共赏梅花的生活情景时,曾作词《清平乐 • 年年雪里》“年年雪里,常插梅花醉。” 踏雪寻梅,折梅插鬓,多么幸福欢乐!这“醉”字,不仅是酒醉,更是她为梅花、为爱情、为生活所陶醉。
时至当代,人们除了对梅花本身的喜爱,更是赋予了梅花以时代的精神,“梅魂自在,梅心从容,至简至雅,至朴至拙”,与梅相交,恰如君子相见,一朝盛放,孤山不冷。
在“梅花开”的时节,梅见复刻了折梅、梅花笺、插花、梅花宴等宋朝雅事,表达“想见你”的情思,将青梅酒自然带回到宾客觥筹交错的场景中,这既是梅见对梅文化的一种致敬和探索,也形成了梅见独特的品牌风格。
惊艳千年的宋朝美学
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言:“华夏民族之文化,历数千载之演进,造极于赵宋之世。”没有一个朝代,比宋朝更懂生活、更懂审美。
大宋之色,以淡雅为尚。其中备受文人士大夫推崇的是—天青色,“雨过天青云破处,这般颜色做将来”。《梅花三弄》中精准还原了汝窑瓷器“梅花杯”,这一设计的精致程度,展现了梅见对于细节与品质的高度追求。
除了细节之处的用心,梅见梅花宴也将宋人追求的清雅趣味逐一展现,众人似古人般酌酒,微醺止醉,这折射出国人对于“宴”的理解:一种郑重其事而又与众同乐的生活态度。而酒,是让“宴”得以成立的重要媒介。“我有嘉宾,鼓瑟吹笙”,在此刻,声亦如味,味亦如声。三杯两盏淡酒下肚,主客之间卸下身份,回归人与人的情感关系,这时候酒兴正酣,可以通殷勘,致欢欣,青梅酒度数不高,故仍能保持雍容不失仪的姿态。
东方风土下的中式佐餐酒
风土,是青梅酒的灵魂。在中国的古典表达里,风土是“天有时,地有气,材有美,工有巧”四者合一,这也是中国梅酒追求的风味之境。
青梅的时令很短,若不在短短10天左右及时采摘,就会错过最佳赏味期。山林间的青梅被果农亲手采下,青脆丰腴的果肉中蕴藏着饱满的汁水,千里迢迢运至酒庄,酿酒师用古法糖渍工艺萃取梅汁,再于陶坛中静待时间的精酿。
那种对风土极致追寻后诞生的风味里藏着雨后的土壤和春风的气息,琥珀色的酒液中,不仅浓缩着一个东方风味世界,还浓缩了中国人雅致的佐餐方式。雅者赏其质,俗者乐其澜。酒承梅香,诗颂风雅,正如梅见。“梅见适饮而不至酩酊,既能品出美酒的滋味,也不掩食物的浓淡。”这是梅见对中式餐酒搭配的味觉之道,也是古今共同追求的饮食雅趣。
知所从来,方知所往。真正的国雅,绝非只是在视觉上包装上增添两笔中国元素那么简单,而是需在精神气韵上,深深扎入华夏文明的土壤中寻根。梅见在传统文化中溯源凝练,将文化精神和当代审美意相结合,在匠心的坚守中打造属于中国人的青梅酒,唤醒中国人骨子里的风雅基因,也将中式佐餐成功纳入了品牌印记。
此次,梅见在“复兴国饮”的道路上觅得知音,联合国风乐团二十四伎乐,携手国潮文化新青年数字人甄如意,跨越千百年波澜壮阔的历史,突破虚拟与现实,在梅开时节相见,以乐会友,以酒为媒,让消费者们再次感受到悠久的东方味道。